宝丰乡村“抱团发展”:一村美 连村美 村村美

20191225061648899.jpg

俯瞰王堂满目葱茏何五昌/摄

冬日里,刚刚入选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王堂村,一派生机:污水管网、无害化厕所改造完工,传统手工制醋作坊、辣椒产品加工坊恢复生产,多肉观光植物园、城市菜园项目明春竣工。

看着曾经穷脏乱差的王堂村,如今村美民富产业旺,村党支部书记杨淑英喜不自禁。

近年来,宝丰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同时,实施百村示范、整县推进,让“一村美”延伸到“连村美”,进而实现“村村美”。而王堂村的改变,只是宝丰打造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开花”的一个缩影。

“龙王沟”是原隶属于商酒务镇龙泉寺村、杨沟村和张八桥镇王堂村3个行政村的简称。为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今年以来,该县打破行政区划,推动多村“抱团发展”,将净肠河沿岸,原分属两个乡镇的王堂、马庄、马厂、大栗庄、龙泉寺、杨沟6个比邻行政村组合起来,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其目的就是依靠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区域协调,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宝丰模式’,实现全域内的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宝丰县委书记许红兵说。

12月25日,记者沿着龙泉寺水库一路走来,一望无际的田地里,油菜已经发芽。待春风烂漫时,这里将是一片花的海洋。

今年春天,杨沟村流转土地80亩,以村集体投入土地、公司投入资金的方式,打造共享园林,共栽植1260棵山楂树、4700余棵百日红及樱花等高品质树种,同时利用林间空地,种植了近80亩油葵。

“这片共享园林不仅扮靓了乡村容颜,还增加了经济效益,带动了近百人家门口就业。”杨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永杰说,仅80亩油葵今年收益11万元,其中集体分红3万余元。

看到小油葵产生了大效益,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龙头”带动、整区推进的思路,实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个月在6个村流转土地6000亩,将原本种植传统作物的农田全部开发成一个集油菜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油料作物产业基地。

“‘抱团发展’怎么干?就是要通过优化土地格局,推进农地整合开发与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文旅融合创新、三产联动发展。”宝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马培翼说。

为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宝丰设立了2000万元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龙王沟实业有限公司,采取财政出资、银行融资、企业投资联合的方式,集中资金打造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20191225061750691.jpg

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河而建的自行车赛道何五昌/摄

立足于农业,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改变传统种植结构,集中流转上万亩土地,打造油料作物、道地药材、绿色蔬菜、观赏植物等七大种植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果蔬、食用油、中草药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并依托于农业和乡村,发展红色研学旅游、乡村康养度假游、休闲农业观光体验游。

虽已是寒冬,刚刚荣膺“2019中国最美乡村”称号的杨沟村,农家院里宾客依然络绎不绝。小桥流水、古井老树,农家书院、农具展馆……一处处原本年久失修的房屋、杂草丛生的庭院,变身为勾起乡愁的文化地标,让游客流连忘返。

依托特色村庄,今年端午,宝丰县首届端午文化节在乡愁杨沟、画里王堂、醉美龙泉寺开幕,数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欣赏整洁美丽的乡村风貌,观看奇妙无穷的魔术表演,体验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见识古香古色的老物件,品尝乡村特色美食和当地的新鲜瓜果。

“现代农村既要记得住乡愁,又要看得见发展。”马培翼说,目前正在着手打造的鼎丰农趣谷、精品民宿、美食文化节、全省高校创业者大会等田园项目、节庆活动,将把龙王沟农文旅品牌越擦越亮。

龙泉寺新村的牛坤自从得知区里要在自个儿村建研学基地,也“拽”了起来。他闲置许久的二层“小别墅”过去15万都卖不出去,现在25万他都不卖。“我准备把房子装修一下,参股研学基地项目,到时候就可以‘坐等’分红了。”牛坤说。

依靠土地租赁、果树种植、民宿餐饮,今年龙泉寺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村强民富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标。”马培翼说,我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村民成立劳务、农机、林果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6家,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他们充分融入到示范区发展的产业链中。另一方面,通过公司运作盘活村集体资产,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龙头”带动,全面“开花”。承载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希望,宝丰县在刚刚举办的博鳌国际峰会上,荣获“乡村振兴示范单位”“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等多项殊荣。数据显示,2019年,全县共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2家、家庭农场206家,共带动农户3.9万户,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1万人,农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记者 张建新 张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