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不缺席 纪检“女战士”的逆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节奏,城市按下暂停键。在这场战疫中,作为中建一局一公司河南分公司第四十大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兼纪检委员,张冬莉既是防疫参与者,又是防疫监督者,她始终奋战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监督不缺席 纪检“女战士”的逆战

  疫战打响 “思想逆行”

腊月二十八,刚回到家的张冬莉在电视上看到了疫情方面的新闻,正在吃饭的她忽然有些不安,作为一名老党员,张冬莉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随着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打响,她也正式开始了“思想逆行”。

“第一步肯定得购买防疫物资,口罩和消毒水是少不了的。”临近年关,张冬莉却一点都坐不住了,心里不停的盘算着。想到这里,她就立即联系大项目执行总监韦保华,联合大项目下属各项目经理、综合办负责人认真摸排了人员动向和基本信息,号召大家提前购买必备的防疫物资,并监督列好清单,做到心中有数。

随着疫情形势趋向严峻,张冬莉老家的人员进出管控也越来越严,家家户户大门紧闭,路上的三两行人也都裹得严严实实。可越是这时候,张冬莉就越急。与此同时,为了加强防控指挥,第四十大项目成立了防疫防控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同时建立了各项目经理、执行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防疫组织机构,并结合项目实际制定防疫应急预案。张冬莉一字一句的看了文件,确保明确责任和分工,再依次和责任人电话确认,确保文件要求传达到位,落实到位。

监督不缺席 纪检“女战士”的逆战

  复工延迟“行动逆行”

张冬莉家在河北,返岗路程400多公里,虽然项目因疫情原因复工延迟,她还是主动放弃休假,坚持到项目值班。考虑到河南疫情的特殊性,她在出发前,专门到当地超市里采购了一批滴露洗手液、药皂、口罩和电子测温计等,“口罩太紧缺了,我就又赶紧在微信上联系靠谱的渠道,能多买些就多买些,备着才能保障值班人员的安全。”张冬莉说。

正月初八返岗时,别人的后备箱装的都是吃的,张冬莉的后备箱却装满了对项目部的“责任”。到达项目后,她时刻监督管理人员和保安的值班情况,重点监督项目进出人员和车辆登记、防疫用品的发放等,确保每项工作合理规范落实。

张冬莉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坚守岗位期间她每天都会参与项目重点区域的消毒工作,并监督每个项目开展全面消毒,保证办公区、宿舍区 、食堂等公共区域消杀工作无死角。特殊时期,项目部保洁未能到岗,厨房只有1名厨师留守给大家做饭,张冬莉一有空就去后厨帮忙择菜、消毒。因为管控,肉类送不进来,她带着值班人员,纯素菜也吃得很满足。

元宵节那天,张冬莉有些想家,由于异地原因,她和女儿一年最多也只能见上两三次面,春节是她们团聚的最好机会,但是今年,她只和女儿吃了一顿团圆饭就返岗了,她心里惦记着项目,”在家里不踏实。”疫情之下的元宵节有些冷清,张冬莉特意安排食堂加了几个菜,并再三叮嘱厨师一定要谨慎,确保正确的消毒和防护。虽然只有几名值班人员,她还是坚持采用分段取餐和分餐制,并到场监督。

亲力亲为 像妈妈一样“操心”

“爱张罗事,像妈妈一样操心。”这是项目部同事对张冬莉的一致评价,疫情期间,她为了加强项目部的防疫知识宣传,再三叮嘱各项目要“多动口、多动手”,动口明确要求、分享防疫常识,动手把重点“亮”出来,宣传条幅、宣传栏、电子滚动屏幕等一个都不能落下。特殊时期,她在微信群里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反而让大家打心底感受到了安心和暖心。

“张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岗啊?”、“项目什么时候开工啊?”陆续有同事和民工打电话给张冬莉询问她。怎样才能保证科学、精准复工?属地政府防疫检查组到项目部检查,张冬莉赶紧上前沟通,把能问的、想问的一一问了个清楚,心里有数,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她把了解到的复工要求及时共享在项目微信群内,并划上重点:具备返岗条件的人员一定要进行信息登记和上报,同时做好项目隔离。

为做好员工返岗,她督促项目综合办人员共同梳理了返岗人员的信息、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合理安排分批返岗,分配好员工的隔离宿舍;对已到岗的员工,她监督项目每日2次体温检测,按照属地政策要求,对省内、省外到岗员工进行7-14天的隔离观察,安排厨师和指定人员送餐到人。

渐渐地,管理人员大多已经返岗。了解到有项目属地政策要求返岗人员需申请复工通行证,具备条件方可复工,张冬莉第一时间查清程序,为员工们做好指引,成功帮助20余名返岗管理人员拿到“通行证”。

连续多日的一线监督检查,让项目部初步具备了复工的条件,但张冬莉丝毫不敢懈怠,因为她知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纪检委员的使命。

终于,经过努力,项目部顺利通过复工验收检查,项目复工标志着张冬莉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快节奏”,工人进场口罩佩戴是否规范、消毒是否到位、保持1米安全距离落实是否到位等,这些都成了她的重点关注。

“民工的疫情防控教育和监督更加重要,一定要做到位。”张冬莉总是这样给同事们说。到民工生活区后,她随机抽到几名民工,连珠炮一样的问题就来了:“你叫什么名字,哪个班组的?”“从哪里回来的,隔离了多少天?”“刚才进大门给你测温度了吗?”“安全教育是怎么对你们要求的,讲一讲我听听。”听过民工的回答后,她默默记住名字,再到门岗处一一核对,到安全部查阅台账和培训资料,确认属实后,她才放下心来。

安静了一个多月的工地明天终于又忙活起来了。张冬莉看完现场,又回去检查明天的物资准备情况,她知道,新一场战斗的号角又吹响了。(通讯员:赵彧 关毅)